教大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及榮譽院士銜予多名傑出人士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將於9 月26日舉行典禮,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及榮譽院士銜予六位傑出人士,以表揚他們的卓越成就,以及對教大、教育界和社會所作的貢獻。他分別為(按英文姓氏排序):
榮譽博士學位
- James J. Gross教授
- 劉遵義教授, GBS, JP
- 林毅夫教授
- 馬凱碩教授
- Michael E. Mann 博士
榮譽院士銜
- 寬運法師, BBS, MH
Professor James J. Gross(榮譽教育學博士學位)
James J. Gross教授為心理學領域的權威,專注於情緒與情緒調節研究。他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Ernest R. Hilgard教授,也是史丹福情感科學中心與史丹福心理生理學實驗室的決策人。自2023年起,他還兼任史丹福大學哲學系禮任教授。
James Gross教授的研究主要針對健康與臨床群體的情緒、情緒凝聚及情緒調節策略。他所提出的情緒調節模型對情感科學、臨床科學、政治學與商業等領域的研究有重要影響。他曾獲多項教學與指導獎項,包括史丹福院長傑出教學獎、Phi Beta Kappa 教學獎及史丹福最高榮譽Walter J. Gores傑出教學獎。此外,他兩度獲得史丹福博士後指導獎、首屆情感科學學會指導獎,及美國心理科學學會APS指導獎。他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心理生理學研究學會、社會與情感神經科學學會,以及葛洛麥爾心理學獎(Grawemeyer Award)等多個研究獎項。
1987年,James Gross教授在耶魯大學取得哲學學士學位並以最高榮譽畢業,其後成為牛津大學的訪修研究生。他參與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情緒研究培訓計劃,擔任博士前研究生。1993年,他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一年後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完成博士後研究。
James Gross教授至今已發表超過650篇著作,論文引用次數超過250,000。他參與撰寫《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motions in Education》(2014)、《The Dark and Light Sides of Positive Emotion》(2014)、《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Psychology》(2013)等書籍章節,並於2024年合編《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第三版)。
James Gross教授是情感科學學會的創會會長及《Affective Science》期刊的創刊主編之一,亦是美國心理科學學會、美國心理學會、美國科學促進會、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為表彰其學術貢獻,他獲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與荷蘭蒂爾堡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
劉遵義教授, GBS, JP(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劉遵義教授是一位著名經濟學家,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的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
劉教授專研經濟發展、經濟增長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經濟體。他於1966年建立了最早之中國計量經濟模型。劉教授於1964年取得史丹福大學物理學理學士(優異成績)學位,並先後於1966年及1969年取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文學碩士與哲學博士學位。他自1966年起任教於史丹福大學經濟系,1976年晉升為正教授,1992年出任該校首任李國鼎經濟發展講座教授,1992至1996年間擔任史丹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共同主任,1997至1999年間擔任史丹福經濟政策研究所主任。2006年自史丹福大學退休並出任李國鼎經濟發展榮休講座教授。2004至2020年間劉教授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劉教授著作等身,已出版、合著或編輯19本書籍,包括《天塌不下來:中美貿易戰及未來經濟關係》、《中國的新冠疫情》、《創新有法可循嗎?》以及《中國經濟是奇蹟還是泡沫?》,並曾於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及評論超過220篇。
劉教授在全球享有極高聲譽,曾獲香港科技大學、日本創價大學、早稻田大學、臺灣中央大學、復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嶺南大學及澳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他現為Phi Beta Kappa和Tau Beta Pi會員、計量經濟學會院士、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Conference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 會員、英國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海外院士,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資深研究員。
劉教授於2008至2018年間分別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及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並於2010年至2013年擔任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2013至2018年擔任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他現為香港金融管理局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委員轄下貨幣發行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非官守委員,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會非官守成員。
林毅夫教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林毅夫教授現為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名譽院長,他曾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在國際經濟學界享有盛譽,是公認研究中國問題的權威學者之一。
林教授出生於中國台灣,最初入讀台灣大學農學院,後棄筆從戎,赴陸軍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於台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深造。時值中國改革開放,憑著對國家的滿腔熱情,林教授毅然前往北京大學修讀經濟學碩士。隨後,他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修畢經濟學博士學位。1987年,他回國擔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積極參與中國農村改革政策的研究。
1994年,他創辦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參與中國經濟改革的政策制定,包括電信改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金融改革、農村發展等。2008年,林教授被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與高級副行長,成為擔此要職的發展中國家第一人。退任後,他重返北京大學,繼續從事研究與教學工作。
林教授的研究成果豐厚,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300多篇論文,多次獲得學術殊榮。其中,著作《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獲教育部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他於1993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國際糧食與農業政策研究中心最佳政策論文獎, 1997年獲澳大利亞農業和資源經濟學會約翰.克勞夫爵士獎,2000年獲美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經典引文獎。
近年來,林教授積極關注大灣區發展規劃,包括香港的經濟路向,為香港如何發揮優勢融入大灣區發展出謀劃策。
憑藉卓越的學術成就,林教授膺選為世界科學院院士及英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獲得海內外包括香港在內十多所大學先後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馬凱碩教授(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
馬凱碩教授是公共政策領域的領軍人物,在外交與學術界均有卓越成就。
馬凱碩教授在新加坡外交部任職33年,自1971年起,先後派駐柬埔寨、馬來西亞、華盛頓和紐約。他是首位出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大使的新加坡人,並於2001年及2002年兩度擔任安理會主席。在1993至1998年間,他擔任新加坡外交部常任秘書,獲新加坡政府授予公共行政獎章金獎,肯定其外交貢獻。
1967年,馬凱碩教授獲頒新加坡最高榮譽的總統獎學金,入讀新加坡國立大學,並於1971年取得哲學一級榮譽學士學位。1976年,他在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取得哲學碩士學位。1995年,他獲頒榮譽博士學位。 1991至1992年,他在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擔任研究員。
2004年自外交部退休後,馬凱碩教授轉戰學術界,擔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創始院長,任職長達13年,並於2006至2019年間擔任公共政策教授。他著作等身,先後出版十本書籍,包括《亞半球大國崛起》、《解讀東協》(與Jeffery Sng合著)、《亞洲的21世紀》,以及於2024年出版回憶錄《見證亞洲世紀》。
馬凱碩教授是首位在《外交事務》、《外交政策》、《紐約時報》及《金融時報》等知名期刊與報章發表文章的新加坡人。他曾與多位國際領袖,包括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與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合撰文章。
憑藉其非凡的外交與學術成就,馬凱碩教授屢獲國際殊榮,包括2004年獲頒美國外交政策協會獎章,2005年獲《外交政策》及《展望》雜誌推選為世界百大公共知識分子之一,2009年被《金融時報》列為資本主義未來辯論的五十位人物,2010及2011年連續兩年入選《外交政策》全球百大思想家,並於2014年被《展望》雜誌評選為全球五十大思想家之一。2019年,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向他頒授國際榮譽院士,該學院自1780年以來一直致力表彰傑出的思想家。
Dr Michael E. Mann(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
Michael E. Mann博士是著名的氣候科學家,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特聘教授,同時擔任該校氣候科學、政策與行動副教務長,以及科學、永續與媒體中心總監。
Michael Mann博士專注於地球氣候系統,及由人類引致的氣候變化相關的科學與政策影響研究。他是2001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的主要作者,並與其他IPCC作者一同獲得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2003年,他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Frontiers of Science 籌備委員會主席。
1989年,Michael Mann博士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應用數學與物理學學士學位,兩年後在耶魯大學修畢物理學碩士與哲學碩士學位,並於1998年在耶魯大學取得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
憑藉卓越的學術成就,Michael Mann博士屢獲國際殊榮。2002年,他被《科學人》選為全球五十位科學與科技遠見領䄂之一。2012年,他獲歐洲地球科學聯盟Hans Oeschger獎項;次年他獲美國國家野生動物聯盟頒發環境保育成就獎(科學),並入選《彭博》全球五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2014至2018年間,他獲美國科學教育中心地球之友獎、Climate One史蒂芬.施奈德傑出氣候科學傳播獎、美國科學促進會公眾參與科學獎,以及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氣候傳播獎。他於2019年獲得泰勒環境成就獎,並於2020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23年,他獲美國人文主義協會選為年度人文主義者。2024年,他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
Michael Mann博士發表超過300篇學術文章,撰寫多篇專欄及評論文章,出版了七本具影響力的著作,包括《Dire Predictions》、《The Hockey Stick and the Climate Wars》及《The New Climate War》,是氣候科學領域的表表者。
此外,Michael Mann博士是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美國氣象學會、美國地質學會、美國科學促進會,及懷疑性探究委員會院士。他更是獲獎科學網站 RealClimate.org 的共同創辦人。
寬運法師, BBS, MH(榮譽院士)
寬運法師,現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西方寺方丈。法師原籍中國遼寧,於1983年南下赴港,1986 年追隨永惺老和尚剃度出家,為天台法脈第四十六代教觀總持。
2016年,寬運法師獲公推為香港菩提學會會長。他先後創辦觀音講堂、普賢道場和菩提文教館、東林淨土學院 ,同時又推動成立「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復修遼寧朝陽佑順寺,創設「遼寧大學永惺佛學研究中心及研修學苑」,創辦「菩提在線」做心靈輔導工作等。
與此同時,寬運法師參與多項社會公職。他是第十二至十四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並擔任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委員、中國預防性病艾滋病基金會顧問等。
多年來,寬運法師著作頗豐,出版《因緣集世間》、《〈善生經〉倫理思想與幸福家庭之道》、《〈佛說孛經〉與為人處世之道》等書籍,影響頗大。
為表彰寬運法師多年來在慈善、人文關懷方面的成就,2007 年獲頒「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及「中華慈善人物」稱號,2023 年獲港澳台灣慈善基金會頒發「愛心獎」。2025年7月,他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肯定其多年來致力弘揚佛教,熱心參與和推動慈善活動及教育服務,造福香港市民所作的貢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