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大舉辦「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媒體素養」國際學術會議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算法以及大語言模型的迅速發展,新媒體技能已成為現今數字時代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之一。香港教育大學(教大)一連兩日於11月4至5日在大埔校園舉辦「新媒體與社交媒體國際會議: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媒體素養」,匯聚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學者、業界翹楚及研究人員,共同探討在人工智能重塑資訊生態、媒體發展與教育應用的時代,新媒體素養的培養之道。

 

教大校長及教育發展與創新學院院長李子建教授於開幕致辭和主旨演講中表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媒體素養的定義與實踐亦不斷演化。他表示,新媒體技能已成人才必備素養之一,教大將成立「全球新媒體、文藝及教育研究所」,推動相關研究與實踐。李教授指出:「教大一直致力推動教育創新及全人發展,並藉著教育發展與創新學院,堅定裝備未來教育工作者及社會大眾,全面掌握新媒體素養。」

 

會議除了開幕式,還有多場主旨演講,涵蓋人工智能的倫理、智能傳播、智能媒體的發展、人工智能推動影視製作、數碼媒體在青少年與家庭中的角色,以及媒體教育的轉型等話題。十位國際學者就以下主題,擔任主旨演講嘉賓(按英文姓氏排序):

 

  • 清華大學崔保國教授 -  人工智能時代影視內容的創新
  • 阿姆斯特丹大學高偉雲教授 - 哎呀! (AIya) 關於 AI、焦慮、冗餘和個人的回歸
  • 香港中文大學馮應謙教授 - 人工智能與傳播學科的危機
  • 中國人民大學劉海龍教授 - 何為智能傳播:能動性的概念與類型
  • 維也納大學 Jorg Matthe 教授 - 智慧機器、健康心靈:在生成式 AI 時代建立韌性
  • 倫敦大學學院 John Potter 教授 - 兒童對「數字之好」的看法:理論化新興的「AI 素養」
  •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Shyam Sundar 教授 - 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機能動性對比
  • 賓夕法尼亞大學楊國斌教授 - 敘事想像與後批判的 AI 素養
  •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姚正宇教授 - 以對話為核心:在教育和職業訓練中重新建構人機溝通
  • 中國傳媒大學趙子忠教授 - 人工智能與智能媒體發展

 

除學術交流外,鳳凰衛視執行董事、常務副總裁兼總編輯和鳳凰新媒體首席執行官孫玉勝先生,以AI能改變當下的傳播形態和格局嗎為題,發表行業領袖演講。隨後,會議舉行業界領袖論壇,以「AI 時代傳統媒體的新媒體轉型」為題,由多位傳媒行業的領軍者,包括孫玉勝先生巴士的報社長兼策劃展人盧永雄先生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媒體中心負責人閆修彥先生,在教大協理副校長(內地協作及發展)兼傳訊及協作處長蓋會霞女士的主持下,探討當前的AI技術在媒體實際應用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挑戰,以及掌握AI素養對於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性,促進了業界與學術界之間的深度對話。

 

大會另設有多場專題研討會,涵蓋重點研究領域:

 

  • 人工智能對教育與傳播實踐的影響
  • 人工智能時代中的青少年與家庭
  • 人工智能時代中的政治話語與外交
  • 個人與人工智能互動背後的不平等與風險
  • 人工智能時代的數碼敘事與故事創作

 

大會上教大同時頒發「Best Faculty and Student Paper Awards」,以表彰在學術研究上具卓越表現的師生。是次會議廣受知名企業、媒體機構與學術界支持,進一步鞏固教大在教育、傳播與人工智能創新融合領域的先導地位。

 

此外,教育發展與創新學院今年推出全新研究生課程「新媒體和社交媒體文學碩士」,內容揉合了傳播理論與媒體研究,並著重新媒體(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新興科技)對教育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旨在培養學生對媒體的認知以及技能方面的實踐,提升溝通策略並促進共融的環境,以回應香港、內地及國際社會的多元教育需求。詳情請瀏覽:https://aedi.eduhk.hk/zht/programmes/postgraduate-programmes/master-of-arts-in-new-media-and-social-media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