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大舉辦「一帶一路藝術與文化國際會議2025」 促進文化交流和保育

為促進「一帶一路」地區及國家的文化交流和保育,香港教育大學(教大)於9月13及14日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辦「一帶一路藝術與文化國際會議2025」(ICOAC25)。該活動獲得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一帶一路」辦公室支持,彰顯香港作為國際文化交流樞紐的重要角色。

 

配合此次會議,教大亦與香港中樂團攜手合作,擔任9月12日及13 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絲語・琵琶」新樂季開幕音樂會的「一帶一路文化藝術策略夥伴」,共同推動傳統音樂的創新與傳承。

 

ICOAC25吸引逾300位來自全球的頂尖學者、研究人員、藝術家、教育家和專業人士齊聚一堂,展開為期兩天的文化盛宴。活動由香港特區政府「一帶一路」專員何力治先生、香港教育大學校董會成員何建宗博士、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國際部副主任盧可女士、教大校長李子建教授主持開幕典禮。隨後,馬卡萊斯特學院的黃泉鋒教授帶領樂隊,以阿拉伯傳統音樂《Longa Farahfaza》為活動揭開序幕,展現多元文化的精彩交流。

 

教大校長李子建教授致辭時表示,香港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扮演著「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透過「一帶一路」辦公室,讓此次會議成為促進國際交流的平台,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學者及研究人員得以深入交流,共同探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豐富的文化多樣性與深厚的藝術傳承,並促進跨文化對話與創意合作,進一步鞏固與沿線國家及地區的聯繫。

 

「一帶一路」專員何力治先生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源遠流長,源自古絲綢之路,它不單只是關於貿易和投資、軌道和基建,同時在支持民間交往、民心相通方面,正在實現更多包括教育、藝術、文化和創意領域的合作。」

 

會議期間,來自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圍繞文化遺產、文化認同、藝術與教育的跨領域對話、科技應用與文化實踐、藝術政策與文化外交等議題進行深入研討。多位國際知名學者,包括劍橋大學的Pamela Burnard教授、華盛頓大學的Patricia Campbell教授、星海音樂學院的陳明志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何培斌教授、西挪威應用科學大學的David Hebert教授、南京師範大學的蔡燦煌教授、馬卡萊斯特學院的黃泉鋒教授,以及香港中樂團的閻惠昌教授,皆在會上發表專題演講,為深化對話、促進跨文化理解及啟發「一帶一路」藝術與文化領域的新合作奠定基礎。主題演講強調塑造未來的創新文化及跨學科實踐,展示古代貿易路線上的多元文化。他們強調音樂在外交與跨文化理解中的重要角色,以及歷史樂器與感官實踐在推動文化遺產與交流中的意義。

 

此外,ICOAC25特設絲路音樂傳承環節,包括文化回應的音樂課程,並針對粵劇傳承與創新,安排工作坊及藝術表演,以促進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合作。籌備委員會主席梁智軒博士誠摯感謝所有與會者、支持夥伴及工作人員對本次活動成功的貢獻。

 

活動最後,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呈獻《敦煌音景》,以新創作的音樂重現敦煌千年文化遺產的壯麗畫卷,為本次文化盛事畫上完滿句點。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