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傳譯建共融課室
課室裡,同學們專心致志,聆聽導師講解教育與社會環環緊扣的關係,唯獨余煒琳(Brenda)半點內容也「聽不入耳」。外表看來與其他同學無異,但她其實是一位聾人。
Brenda生於一個聾人家庭,自幼失聰。中學畢業後,她輾轉加入大學的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工作,教授手語超過十年。由於她從未接受過正式的師資培訓,自感水平不足,Brenda去年決定重返校園,報讀香港教育大學(教大)教育榮譽學士(專業及職業教育)課程。
為了配合Brenda的特殊學習需要,教大安排兩名手語老師與她一同上課,為她作即時傳譯。兩位傳譯員的工作殊不簡單,不但要事先熟讀教材,上課時更要每15分鐘「換更」,互相提點遺漏之處。久而久之,Brenda與傳譯員之間建立了一種默契,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她會皺皺眉,另一位傳譯員便會即時以文字補充。在小組討論環節,同學你一言我一語,氣氛熱烈,傳譯員亦會從旁一一傳意,確保Brenda不會錯過半分,可時刻投入課堂。
活在無聲世界,Brenda格外珍惜此學習機會。每次上課,她都會以錄影機拍攝課堂情況,並聘用助手抄寫筆記,每星期花10至15小時溫習。她說:「同時兼顧工作與進修本身已有一定壓力,但難得教大收了我這位學生,那麼好的機會,我便要加倍努力。」她又說,透過教大的課堂,她掌握了課程設計、教學法、評估等技巧,在手語教授工作方面大派用場。
現時不少人皆以「聽障」形容「聾啞」人士,惟Brenda認為失聰本身並非障礙,以「聾人」稱呼他們,更能精準反映聾人群體獨有的文化。她認為,在同一天空下, 聾人學習的權利應該受到尊重。
有份教授Brenda的教大國際教育學系高級講師李展華先生指:「即使學習機會均等,學習的效果亦會因人而異,若無額外支援,像Brenda這類特教生,根本不能與其他同學以同一進度學習。故此,學校必須多走一步,建立一套持之以恒的政策,協助特教生融入課室之中。」他表示自己經常邀請Brenda在課堂中分享,透過傳譯旁述,讓其他同學更了解聾人的想法,拉近聾健之間的距離。
教大自2013年起首次取錄聾人學生,連同Brenda在內,至今已先後取錄四人。教大一貫堅守平等機會的信念,為讓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能積極融入日常課堂之中,教大會因應學生的個人需要,設計各項支援服務,包括手語傳譯、視聽支援器材、放大印刷字體、加長考試時間等,以實現融合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