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手语传译建共融课室

手语传译建共融课室

 

课室里,同学们专心致志,聆听导师讲解教育与社会环环紧扣的关系,唯独余炜琳(Brenda)半点内容也「听不入耳」。外表看来与其他同学无异,但她其实是一位聋人。

 

Brenda生于一个聋人家庭,自幼失聪。中学毕业后,她辗转加入大学的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工作,教授手语超过十年。由于她从未接受过正式的师资培训,自感水平不足,Brenda去年决定重返校园,报读香港教育大学(教大)教育荣誉学士(专业及职业教育)课程。

 

为了配合Brenda的特殊学习需要,教大安排两名手语老师与她一同上课,为她作即时传译。两位传译员的工作殊不简单,不但要事先熟读教材,上课时更要每15分钟「换更」,互相提点遗漏之处。久而久之,Brenda与传译员之间建立了一种默契,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她会皱皱眉,另一位传译员便会即时以文字补充。在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传译员亦会从旁一一传意,确保Brenda不会错过半分,可时刻投入课堂。

 

活在无声世界,Brenda格外珍惜此学习机会。每次上课,她都会以录影机拍摄课堂情况,并聘用助手抄写笔记,每星期花10至15小时温习。她说:「同时兼顾工作与进修本身已有一定压力,但难得教大收了我这位学生,那么好的机会,我便要加倍努力。」她又说,透过教大的课堂,她掌握了课程设计、教学法、评估等技巧,在手语教授工作方面大派用场。

 

现时不少人皆以「听障」形容「聋哑」人士,惟Brenda认为失聪本身并非障碍,以「聋人」称呼他们,更能精准反映聋人群体独有的文化。她认为,在同一天空下, 聋人学习的权利应该受到尊重。

 

有份教授Brenda的教大国际教育学系高级讲师李展华先生指:「即使学习机会均等,学习的效果亦会因人而异,若无额外支援,像Brenda这类特教生,根本不能与其他同学以同一进度学习。故此,学校必须多走一步,建立一套持之以恒的政策,协助特教生融入课室之中。」他表示自己经常邀请Brenda在课堂中分享,透过传译旁述,让其他同学更了解聋人的想法,拉近聋健之间的距离。

 

教大自2013年起首次取录聋人学生,连同Brenda在内,至今已先后取录四人。教大一贯坚守平等机会的信念,为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能积极融入日常课堂之中,教大会因应学生的个人需要,设计各项支援服务,包括手语传译、视听支援器材、放大印刷字体、加长考试时间等,以实现融合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