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InnoCarnival 2018

Date

03 Nov 2018 - 11 Nov 2018
10:00 - 19:00

Location

Hong Kong Science Park

InnoCarnival 2018

 

Underscoring the theme “Innovate for a SmartFuture”, InnoCarnival 2018 features various types of activities, including exhibitions, workshops, seminars or talks, science competitions, guided tours, stage performances and interactive games for the public to gain hands-on and fun-filled experience of the fun and convenience brought by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o their daily life.

 

All activities of InnoCarnival 2018 are free of charge. Pre-registration is required for some activities.

 

DateTimeVenue
3, 4, 10 and 11 November 2018 (Saturdays & Sundays)10:00-19:00Hong Kong Science Park
5 to 9 November 2018 (Mondays to Fridays)10:00-18:00

“智慧市民”是智慧城市的其中一個關鍵範疇。 文化和創意藝術與未來的智慧城市有密切相關,它們有助於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培養未來勞動力的創造力。特首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亦提到加快發展西九文化區,建立香港的文化樞紐地位,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在可見將來,香港將需要更多受過藝術和文化教育並且具創造力的人才。

 

教大一直與本地中小學合作,利用最新技術開發創新之教程和相關教材,用於教授文化和創意藝術上,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協作和解難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趣,從中建立良好品格、開闊視野及傳承中國文化等。教大於這次創新科技嘉年華,以「文化和創意藝術教學與創新」為主題,展出數個運用先進科技於文化和創意藝術教育的項目。

 

(一) 音樂教育新技術:虛擬樂器用於音樂演奏和創作

 

近年來,由於手機和平板電腦不斷普及,不同類型的應用軟件應運而生。就音樂創作而言,現在學生不用走進錄音室,便能通過這些應用軟件輕輕鬆鬆以各種虛擬樂器來進行小組演奏及音樂創作。

 

在香港教育大學知識轉移基金支持下,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陳智偉博士和他的團隊利用他們的研究成果,開發出一套適合香港學生和教師之音樂教程和相關教材,讓大多數學生能以虛擬樂器學習和編寫流行音樂。相關教材現已存於以下網頁,供學生和教師免費下載 (https://sites.google.com/view/kt-project-mobile-composing)。

 

(二) 音樂創作融入STEAM教學

 

近年來,世界各地興起STEM教學。「STEM」最早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出,並於1997年於初次使用這縮寫。最近,教育界提出新的框架,即於原來的科學(Science) 、科技(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 和 數學(Mathematics) 之上加入藝術 (Arts) 的意思。不管STEM或 STEAM,都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協作和解難能力等 。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梁智軒博士設計出一個嶄新的創意音樂課程,讓同學由聲音出發,以音樂作結。無論修讀的學生有沒有音樂背景,他們都可以一同經歷作曲家的創作過程。學生學會如何運用電子積木製作出一件獨特的電子樂器,再通過一連串的協作活動,為這樂器創作出屬於他們的音樂並且演奏出來。這些STEAM活動大大降低了學習音樂的門檻並同時提高音樂創作的趣味以及加強創造力的培養。

 

(三) 運用新科技於視覺藝術創作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現今視覺藝術創作不再局限於傳统繪畫和雕塑形式。錄像及互動數碼等新媒體的誕生,不但豐富了藝術家創作的形式和表現手法,也可令藝術作品具有互動性、參與性和對身體與空間的重新思考及經驗等特質。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洪強博士,將錄像及互動數碼媒體加入視覺藝術創作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思考能力。如這展品就運用了一面内置攝影鏡頭的鏡子, 配合研究團隊自行研發的互動軟件所產生的數碼影像, 顯示出物理, 光學及數碼世界的三個空間:

 

當觀眾入場後將會發現有三個展示空間,亦同時有三個的自己出現:
(1) 第一個是現實中的自己
• 是具像的實體
• 最熟悉的自己和空間
(2) 另一個是反映在鏡子中的自己
• 是和平現實中剛剛相反的自己和空間
• 存在於物理和光學原理之內的
(3) 第三個是數碼程式中的自己
• 是透過攝影鏡頭角度所看見的自己和空間
是從鏡子後的視覺角度重新看一次自己
這三個自己每一個都係真實而同時存在着的: 一個是空氣中的自己;一個是物理及光學中的自己;另一個是數碼化中的自己。

 

在這個展覽中,其中一組三個自己的藝術裝置, 要求觀眾 (你) 給自己幾分鐘的沉默,平靜和穩定, 假如你能够成功經歷這個時刻超過5秒的話,你會得到獎勵:就是 — 一個更清晰的自己。另一组的藝術裝置, 带領觀者觀賞一個剛過去的自己、時間和空間。

 

這個互動藝術裝置的目的, 就是通過錄像,鏡像和數碼圖像來呈現不同的時空,讓觀眾通過他們的實時參與而重新體驗 “活在當下” 的真實和虛擬的意義。這裝置項目正是創新科技与藝術结合的一個新嘗試,為觀眾提供新的視覺體驗,激勵參與者重新思考更多科技, 藝術與哲學相關的問題。

 

(四) 看動畫·學歷史

 

對不少學生而言,學習中國歷史十分沉悶,翻開課本便可使人昏昏入睡。將中國歷史和卡通片二合為一,讓文天祥、孫中山等變身成卡通人物,正是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推行「看動畫‧學歷史」計劃的創意所在,藉以打破學習歷史一定是沉悶的僵局,為歷史教材掀起革命。

 

香港教育大學「看動畫‧學歷史」計畫旨在培養香港小學生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趣,從中建立良好品格、開闊視野及傳承中國文化。計劃活動包括推出十輯動漫及相關教材,介紹各朝代的歷史人物 。此計畫由教大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的專家團隊負責,成員包括文學及文化學系講座教授陳國球教授、中國語言學系系主任施仲謀教授、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馮志弘博士及許國惠博士。

 

每集動畫短片長約六分鐘,十集動畫的歷史人物橫跨多個朝代,且來自不同階層,包括孔子、屈原、張騫、張衡、杜甫、文天祥、李時珍、康熙、孫中山以及蔡元培。除動漫以外,並附教案、學習工作紙,免費供學校及公眾下載,便利施教,藉此鞏固及深化學童的歷史文化知識。相關資料可到以下網頁下載:http://www.eduhk.hk/chihistoryanime/

 

動畫語言:粵語及普通話

 

For more details, please visit the InnoCarnival 2018 website at https://itm.gov.hk/en/activity-calendar/activityinnoc/

You may also like

Conference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11th Conference for Research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RECE 2025)
Date

14 Jun 2025

Location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0 Lo Ping Road, Tai Po, N.T., Hong Kong

Reg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