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建校長出席第二屆陽明心學論壇 探討陽明心學智慧對教育的多重啟示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校長李子建教授應邀出席7月26日在貴陽開幕的第二屆陽明心學論壇,並發表題為《淺探從王陽明的「四句教」到陽明學的教育觀》的主旨演講。他以「四句教」作為切入點,深入剖析陽明心學的核心義理,呈現出陽明學理論的多元對話與歷史演進。演講同時探討陽明心學對教育的多重啟示,認為陽明心學同樣強調「立德樹人」,重視人才的內在修養與社會責任感培養,展現出陽明心學智慧對當代教育實踐依然具有重要啟發。
「陽明心學,對我們教育的方向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有非常大的啟發。」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和香港陽明學堂顧問的李子建校長,在演講中強調:「王陽明很注重『致良知』,『致良知』實際上是內在的一種道德教育。」
內在的修養,是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維度。要怎麼做?李教授介紹了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說這四句話概括了其心學體系,心之體:人心本無善惡,如同鏡子未照物時清淨無瑕;意之動:當意念發動時,善惡隨之顯現;良知:能分辨善惡的內在標準;格物:通過實踐將善惡轉化為現實行為。
「陽明心學強調通過實踐和本體認知,達到『致良知』的境界。『知行合一』不僅是哲學理念,更是教育實踐的重要指導原則。」李教授認為,陽明心學對當前教育有現實指導意義,同樣強調「立德樹人」,重視人才的內在修養與社會責任感培養。
李子建教授指出,陽明心學包容性很強,不僅可以與儒家的不同流派對話,也可以與西方哲學等思想體系進行交流與融合,展現出開放性和現代性。他說如當下年輕人生活較缺少幸福感,可能是工作很難產生內捲、內耗的情緒,也可以通過「心學」來疏理。他說:「我的個人感悟是,每一個人對時間、家庭、生活的安排,都是一種決定,這種決定背後都有個目的,但可能要問生命和生活的短期和長期意義在哪裡?當我們反思的時候,一方面考慮事情和安排是一種磨練,另一方面可注重正面情感的培養,幫助我們調節情緒。」
展望未來,李子建校長希望陽明心學可以通過專家的參與,以及結合生活經驗,深入淺出的詮釋,讓大眾進一步認識和思考王陽明的思想。
第二屆陽明心學論壇由貴州中華文化學院、香港中華教育文化交流基金會主辦,以「陽明心學:返本與開新」為主題。為期兩天的論壇,吸引了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60餘名研究陽明心學的知名專家學者參與,旨在深入開展挖掘整理、研究轉化和傳播推廣陽明文化,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中外文明交流空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