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大舉辦第23屆亞洲英語教師協會國際研討會 聚焦英語教學的關懷、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於7月10日至13日在大埔校園舉辦第23屆亞洲英語教師協會國際會議,這是該國際學術盛會自創辦23年來首度在香港特區舉行。本屆會議以「英語教學中的關懷、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為題,吸引了超過1,000名來自43個地區的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以及學生參與。

 

出席會議開幕式的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教大校長李子建教授、亞洲英語教師協會主席Dr Isaiah WonHo Yoo(韓國)和Dr Pragasit Sitthitikul(泰國),以及本屆會議主席教大李主聖博士和教大練美兒教授。

 

蔡若蓮博士在開幕式上致辭說:「亞洲英語教師協會國際會議提供了一個良佳的機會,讓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學者、課程開發者及其培訓師在香港聚首一堂,就英語教育中的創新實踐和可持續發展進行深入討論和跨文化交流。」她亦讚揚教大為籌辦本次會議所付出的努力與貢獻,促進英語教育專業領域合作。

 

教大校長李子建教授致辭時表示,本次會議匯聚全球英語教學專業人士,極具歷史意義。他亦代表教大歡迎所有與會者,說:「在這四天的知識交流與專業網絡構建之旅中,希望大家既能從學術討論中獲取靈感,也能感受香港獨特的活力,讓我們一同塑造一個體現關懷、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英語教學未來。」

 

Dr Isaiah WonHo Yoo和Dr Pragasit Sitthitikul則分享了亞洲英語教師協會的願景,希望本次會議不僅是思想交流的平台,更能成為反思、聯繫和重新定位的契機。他們期待探討在數字時代下實踐有溫度的教學和領導,為推動學生成長和教育創新,以及為課堂、機構和英語教育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李主聖博士和練美兒教授亦指,面對從技術變革到社會不平等等全球性挑戰,本次會議為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和實踐者探索該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提供了及時的平台。會議安排了豐富多樣的主題演講、學術報告和互動環節,體現了以關懷與創新為主題的教育轉型承諾。

 

為期四天的會議為參與者提供了豐富的學術活動和交流機會,包括一場主題演講、七場全體演講、六場專題演講、35場實踐工作坊、一場多模態海報展示和九場專題研討會,合共發表568篇論文報告,當中的議題涵蓋:數字素養與語言學習技術、創新教學法、公平與學習者多樣性、教師教育與專業發展,以及世界英語和英語作為通用語等前沿的英語教學及研究議題。

 

在七場全體演講其中,教大研究生院院長谷明月教授以「尋找多重自我:教育中的數字跨文化素養、身份認同與語言包容性」為題發表演講,探討了跨語言實踐如何促進創造性身份探索並提升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積極影響),同時網絡互動的碎片化特性,也對社會文化資本構成挑戰。

 

除學術活動外,會議還展示最新英語教學資源的出版商展覽、國家分會會議和針對早期職業研究人員的指導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促進專業交流。

 

為呼應可持續發展主題,大會採取了多項環保措施,包括:向與會者派發可種植的種子紙名牌;提供可重複使用的水瓶和卡套;以數碼形式展示海報以減少紙張消耗;全面採用電子版會議手冊等。這些舉措展現了教大致力於在大型學術活動中,在不影響質量的前提下努力實現環保目標。

 

通過主辦本次會議,教大進一步鞏固了在語言教育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亞洲英語教師協會也繼續通過此類高質量的專業聚會,推動亞洲地區英語教學的卓越發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