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圆觉思想与信仰于东亚艺术、文学中的呈现(11-15世纪)

项目计划:
优配研究金
项目年份:
2024/25
项目负责人:
Dr SHANG, Haifeng
(文学及文化学系)

每逢兴亡而重建国家信念,东亚王权屡选择圆觉信仰,故有四大圆觉寺作为国教空间。

圆觉,即圆满的觉悟。11-15世纪,圆觉思想与信仰,滋养东亚诸多艺文典范。北宋前期,禅师雪窦于明月意象注入圆觉思想,以百首明月诗化解行脚僧之孤寂,创造新的文学意象与功能。北宋中期,杨杰最早将明月写入牧牛颂,将明月象征的圆觉境界绘制成图。南宋淳熙十年(1083),孝宗从纯禅角度御注《圆觉》,冠名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兴建圆觉阁,将圆觉塑造为国教。随后,潼川府路相继涌现四大圆觉洞石窟寺。其中,大足宝顶山圆觉道场两见明月图,铭刻「光明藏」。镰仓时代中期,职权北条时宗在镰仓兴建圆觉兴圣禅寺、大光明殿。朝鲜王朝前期,世祖在汉城兴建大圆觉寺、大光明殿、圆觉塔。琉球王国第二尚氏王朝前期,尚真王在首里兴建圆觉禅林、圆鉴池。类似孝宗的心态,每逢兴亡而重建国家信念,东亚王权屡选择圆觉信仰,故有四大圆觉寺作为国教空间。上述艺文典范,通过想象、视觉或空间,实践并传递圆觉信仰。本案首次以「东亚宗教艺文思想史」的方法,加以整体研究。